原文出處 http://glaucoma_kaming.mysinablog.com/index.php?op=ViewArticle&articleId=1650369

作者:陳嘉銘

台灣電影因為魏德聖的《海角七號》,而令一向被評為「悶藝」的寶島作品,似乎有了別番新氣象;當然,《海角七號》亦有被評為手法粗糙,甚至有說是向日本的殖民歲月投誠。除了這些負面論據,更有說台灣的不少同類電影,以年青人主題為賣點,其實都受日、韓電影所影響,透過朝氣勃勃的角色包裝(通常都是俊男美女),刻意營造浪漫愛情,其實都是移植自人家的東西,缺乏自身獨特性。

  這個批評,或許只對了一部份,因為所謂年青人、俊男美女、浪漫愛情等等的說法,都是指向了題材,而沒有點出手法;稍為更進一步的評說,或會提及主角或都有音樂訓練襯托,還有導演刻意製造的陽光氣息。可是更有可為的,其實是在批評之上,看到電影技巧之不同,而突顯台灣電影真箇或有新的可能性──此中正是台灣新導演鄭有傑的《陽陽》,把年青題材另行呈現。

  故事說女角陽陽如何因父親留下的一張照片,積壓著尋父的衝動,卻由田徑手走向模特兒的道路,同時因戲中戲的電影演出,相近角色的背景,令女角為尋父的想法釋懷。鄭有傑在電影節的亞洲首映場,叫前排觀眾坐得後一點,因為他用了不少手搖鏡(Handheld)及特寫拍攝,怕前面觀眾看得辛苦。要留意的,是他並非仿傚王家衛,而是在特寫裡更能呈現人物面貌與情緒;巧合地,他的手搖鏡,再加上長鏡頭(Long-take)拍攝,即使準確把人物「捉」個正著,然而很多時暗黑的背景,甚至對焦不準的畫面,似乎令銀幕生出模糊感,而令其與不少賣弄年青主題的電影區分開來。

  有此說法,是因為不少以年青為題,在前述提及被評的台灣電影裡,都著意要把畫面與人物都弄得美不勝收,甚至更要有藍天白雲襯托,故作詩化而新鮮。《陽陽》越過了這些公式化手法,甚至刻意用手搖鏡及長鏡頭,跟著人物團團轉,除卻令戲內事件的發生更有與時間同步的感覺,更把畫面弄得不穩──觀眾很難把之任何一個定鏡想像成美麗圖畫!由此去看,女主角雖美,卻談不上如以上電影所製造的陽光跳脫;至於男角的健碩,亦不是日韓或寶島小男生的模樣,怕觀眾看不到那流落於二、三頭肌間的汗水。由此去想,《陽陽》的技法,反而造就了台灣年青主題創新,以至配合女角結尾尋得釋懷之途,似乎又有一番喻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ng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